“余糧收集制”是蘇聯史的一個術語,指的是蘇俄在軍事共產主義時期(1918~1921)實施的一項糧食政策,其對應的俄文為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енная развёрстка。該譯名在國內具有極其廣泛的影響力,大學和中學的歷史教科書大都采用此譯法,只要受過中等教育的中國人都知道這一概念。然而,我們在研究蘇俄早期糧食政策的過程中發現,“余糧收集制”實際上是蘇聯史領域的一個錯誤譯名。
首先,中譯名與俄文不等值
事實上,從俄漢翻譯的角度看,“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енный”這個形容詞的意思是“糧食的、食品的”;另一個單詞“развёрстка”的意思是“分配、分攤、攤派”。因此,順理成章的譯名應為“糧食攤派制”或“攤派征糧制”,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譯為“余糧收集制”。
其次,中文譯名與俄文原文的語義側重點明顯不同
俄文原文是形容詞加名詞構成的偏正短語,其語義側重點肯定是名詞“развёрстка”(攤派、分攤),即強調如何從農民手里征收糧食,因為這才是當時蘇維埃政權的中心任務。而漢語譯文“余糧收集制”的側重點,顯而易見在“余糧”。
再次,中文譯名給讀者的語義感受與歷史事實大不相同
不管是“余糧”,還是“收集”,都非常“合理”和“溫和”。“合理”之處在于,這一譯名強調的是“余糧”(扣除農民吃和用以外剩余的),余糧當然可以征收;“溫和”之處在于,強調的是非常缺乏“主動性”的“收集”手段。“收集”一詞在漢語中意為“把零散的東西收攏在一起”,與“征收”和“征集”等詞相比,顯得非常“弱勢”。這就是“余糧收集制”譯名帶給中國受眾的直接語義感受。而讀過蘇聯史的人實際上都知道,農民對余糧收集制(尤其在實施后期)報以無數的反抗乃至起義暴動。因此,中國受眾的語義感受與當時俄國農民的實際體驗有巨大差距。
最后,中文譯名的邏輯明顯混亂
所謂“余糧”,即農民扣除吃用以外剩下的糧食。其實,古往今來,政府征收或收購農民的余糧而不是其生產的全部糧食,是一項帶有普遍性的原則,否則農民不會答應。如果把全部糧食都賣掉或征收完,農民就會挨餓甚至死人,歷史上多少農民起義皆因此而起。正因如此,在中國歷史文獻中并無哪項特定糧食政策被命名為“余糧收集制”、“余糧征集制”或“余糧征收制”。因為在以漢語為母語的人看來,征收農民的余糧不言而喻,無需特別說明。將一個古今中外任何當權者都應當遵守的普遍原則,翻譯為某某項特定糧食政策的名稱,顯然從邏輯上說不過去。
曾校訂《列寧全集》譯文的中共中央編譯局研究員鄭異凡認為,“余糧收集制”是“中國譯者根據自己的理解的意譯”。筆者認為,這種“理解”是錯誤的,因為譯者只看到了該政策的普遍性(征收的是余糧),而有意回避了其特殊性(采取攤派手段)。因此,說“余糧收集制”是中國譯者自造的一個錯誤概念,是不為過的。
為何這一術語會被譯錯呢
筆者推測,中文譯者很可能被列寧本人的相關語句誤導了。《列寧全集》中有幾條對“развёрстка”的解釋,都與“收集余糧”有關,如:“滿足非黨農民關于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(此處按筆者看法應譯為糧食攤派制,但列寧本人在此處加了注釋:即收走余糧)的愿望”。類似的還有幾條:“從余糧收集制(征收余糧)轉到商品交換”;“……所謂余糧收集制,就是征收農民的一切余糧,有時甚至不單單征收余糧,還征收農民某些必需的糧食。”國內組織翻譯《列寧全集》第一版之時,正值1950年代,當時國內學界對蘇聯史的了解僅限于《列寧全集》及《斯大林全集》等經典,這樣,列寧本人對“развёрстка”的解釋當然就成了權威。因此,中國譯者根據列寧的權威解釋,將其譯為“余糧收集制”,而全然不顧該詞在俄文中的原義,用“余糧收集制”這個既“合理”又“溫和”的具有普遍性的中文術語偷換了俄文原文中“糧食攤派制”這一特定政策名稱。
根據以上理由我們認為,“продразвёрстка”的正確譯法應為“糧食攤派制”。1919年1月11日,蘇俄人民委員會通過了《關于在產糧省份中攤派應歸國家支配的糧食和飼料》的法令,這就是“糧食攤派制”法令。該法令的真正歷史內涵,不是強調征收農民余糧,而是強調要在產糧省份的農民中攤派其應上交給國家的最低限糧食。征收的辦法是,首先由糧食人民委員部根據國家需求制定征收年度的征收總額,然后再通過地方各級糧食機關逐級攤派給各產糧省、縣、鄉、村,直至每個農戶承擔,按固定價格強制向農民征購。
綜上所述,“余糧收集制”乃是《列寧全集》譯者受列寧對該詞權威解釋的影響而自造的一個錯誤概念,與俄文原文完全不等值,也和當時蘇俄的歷史事實相去甚遠。“余糧收集制”這一概念進入漢語后,產生了旺盛的生命力,部分拋開了其俄文母體的歷史涵義,混淆了一些歷史觀點,使許多人對軍事共產主義糧食政策產生誤讀。由于國內學界普遍認為,余糧收集制是軍事共產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,鑒于其對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影響深遠,因此,這是蘇聯史領域需要正本清源的一個重要概念。
(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