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北京1月9日電(記者劉世昕)與往年工作部署多集中在污染減排領域不同,環保部部長周生賢今天所做的工作報告中,“改革”一詞貫穿始終,“建立國家排污權交易中心”、“環保系統的環評機構脫鉤改制”、“探索國家環境資產負債表”等民間熱議的改革期待,出現在未來環保部的改革路線圖中。
過去的一年,灰霾污染多次席卷大半個中國,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防治大氣污染的10條治理措施,全方位謀劃出來大氣污染治理的路徑。由此帶來的環境界的思考是,單憑某一項治理措施已經很難解決當下的環境問題,我國的污染監管、防治模式需要從根本上進行調整。
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環保部今后要推出一系列改革組合拳,構建嚴格的污染防治監管體制、生態保護監管體制、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制、環境影響評價體制、執法體制和環境檢測預警體制。
在近期的改革時間表中,放在第一位的是要制定“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”,將生態空間、經濟、環境、生活、制度和文化等內容納入其中,力爭今年上半年報國務院審議。與之相配套的是,要編制“構建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的指導意見”,明確我國的生態功能紅線、環境質量紅線和資源利用紅線,在多條紅線的框架下,還要出臺城市之間最小生態安全距離,減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。
環評審批歷來被認為是環保部門手中最重要的權力,而環保系統的一些事業單位卻設立有環評機構。這樣有環保系統背景的環評機構一直為社會所詬病。而今天的改革方案中已經明確,2015年年底之前,全國完成環保系統事業單位環評機構脫鉤改制的目標,倒排時限,著力形成與行政主管部門脫鉤,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行的環評機構。
排污權交易制度已經在一些地區試點,而未來不僅將擴大試點,而且還要建立國家排污權交易中心。
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、造成嚴重后果的領導干部,中央層面最近的說法是,要追究責任,而且是終身追蹤,與之相對應的是,環保部也正在醞釀編制國家環境資產負債表,用于考核地方官員的環境征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