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萬青九間房,洋芋當主糧。”過去生活艱難時不起眼的洋芋,如今成了菜糧兼用的保健防癌食品,越來越受人們歡迎。特別是脫毒洋芋,不僅產量高,而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。可是,脫毒洋芋是有一定農業科技含量的,在市場對脫毒洋芋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時候,誰能種出更多、更好的洋芋呢?
實現“百畝產量過關”
8月21日,在柞水縣東段主峰雞冠嶺腳下,我們見到了59歲的南政。他主動和縣、市農業、科技部門聯系,成立了“脫毒馬鈴薯生產協會”,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,在縣農技部門的技術支持下,今年生產出7噸零級脫毒洋芋種,一級種達到65噸多,推廣種300多噸,推廣范圍內的洋芋畝產量達到了每畝1800公斤,實現市農業技術考核要求的“百畝產量過關”推廣目標。當地一個名叫南林的農民,去年種植2畝種洋芋,只賣了5000斤,今年由于產量高,僅商品洋芋就賣了1.06萬斤。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大和價格的增高,往年種子一般是明春銷售,今年洋芋種子剛收回來就被搶購一空。用脫毒洋芋種種出的洋芋,由于個大光潔,商品率高,毒性低,經常有人上門收購,每噸新產脫毒洋芋價格比老種洋芋高出了400元,僅他所在的村今年已經賣出了800噸,實現收入上百萬。脫毒洋芋的成功種植,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。
因種洋芋而成了遠近聞名的“能人”
土生土長的南政,在以洋芋當主糧的艱難日子里長大,對洋芋懷有獨特的感情。到了50多歲時,欣逢黨和政府的好政策,他就想如何能把洋芋種得更多、更好。2004年,他就開始種脫毒洋芋,當時一斤洋芋能換一斤大米,雖然很合算,但是連續三年的種植,由于種質的適應性和品種選擇都不理想,產量一直不高。2007年,他自費到內蒙去選擇適應本地氣候的品種,終于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新品種。今年由于春旱、夏天少雨水,各地洋芋產量都在下降,這里的洋芋卻獲得歷史最好的收成。
我們采訪的時候,他把我們領到盤龍寺村委會旁的辦公室里,墻上有協會的組織機構,他已經是“柞水縣紅巖寺鎮盤龍寺脫毒洋芋種植協會”的會長,下面有344名會員戶,1260人,2012年獲得中國科協、財政部頒發的“科普惠農先進單位”稱號。在協會連基地的布局中,他為了保證種子每代之間不發生混亂,設計科學的分布方式,在本村種植零代種,臨村會員、農戶種植一代種,其它村種植二代推廣種。現在生產種已經遍布柞水、商州、山陽、鎮安和安康一些地區,他成了遠近聞名的“能人”!
想實現新的發展目標
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,加上縣農技人員的指導,南政現在已經能在洋芋生長初期和開花階段直接看出是什么品種。
在實驗推廣中,南政嘗遍了酸甜苦辣。推廣脫毒洋芋,初看起來就是種洋芋這樣一件簡單的事情,但這里是商洛最大的脫毒洋芋品種推廣基地之一,要實現種植的純度和各代種子的代次推廣,還是有難度的。前兩年推廣的時候,有些人和當地的種子混種了,有的把大的賣了只交回小的做種子,還有的不按要求施肥和管理,影響產品的質量和信譽。要種好脫毒洋芋,每一個環節不僅需要科學技術,更需要科學的態度,弄不好都會降低種子的優良性,影響的不僅是產量,更重要的是推廣脫毒洋芋優良品種這一項科技普及的大事。為了保證原種的可靠,他自己投資7000元,從外面購回原種,每一個環節都是自己親自操作,實在顧不過來時才請工和自己一起操作。好在縣上的技術干部給了他大力的支持,幫助搞配方施肥,還有化肥種子補貼等政策扶持,隨著今年種植的成功,大家看到了效益和產值,好多人總算理解了,推廣也就越來越順利了。
問他還有什么想法,老南說,自己想實現“千畝產量過關”的考核目標,但是,在周圍擴大面積和實現推廣還有難度。這時,來到這里的鎮黨委書記陳曉琴當即表示,只要你有這個信心,我們可以隨時派鎮村干部支持你做群眾工作,也可以支持一些前期宣傳啟動資金,你需要什么我們就支持什么。
從100畝過關再到1000畝過關,南政還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,但他還是有信心的。讓周圍的種田人都把“土洋芋”種成“金疙瘩”,是他這個普通農民夢繞魂牽的致富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