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代真是變了,就像民國媳婦們的發髻代表著順從,空姐們的發髻透著高傲;我們小的時候問爸媽自己是打哪兒來的,他們說是垃圾桶里撿來的,現在小孩問爸媽自己是哪兒來的,媽媽說是購物滿300送的;當我們的父輩對自己第一份收入的用法如數家珍,成為記憶里一塊溫情自豪的瑰寶時,已經有一些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記不清楚自己的第一份收入應該有多少。這其中有能力原因:有的年輕人從拿工資開始賬戶全部在老媽這里管著,自然搞不清自己的收入;也有人在高中、大學時期就打工賺外快,拿到第一份收入時覺得也不比打零工高出多少,自然生不出父輩們的激動情緒……
當然,首筆正式收入的“模糊化”也有技術原因:現在發工資都直接打在工資卡里,一串賬戶數字的變動顯然不如實實在在的鈔票有質感,花起來也沒有 “輕重”,連信用卡也沒刷幾下就透支了。
此外,變化的當然還有收入的用途,當年兄弟姐妹中的“老大”在拿到第一份工資時基本上是補貼家用或給親人買這個買那個;顯然,“4-2-1”時代下,當今的父母并沒有奢望已經上班的獨身子女要拿出工資來貼補家用。
“小囡開始工作了,能夠管好自己就好。”這是大多數現代父母的希望,比起標榜自己獨立、有思想的“90后”,他們的父母顯然更獨立。(新聞晚報)